数学:“合作交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摘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之中如何组织合作交流才能保证效果呢?注意在知识的生长点上组织,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注意在理解的疑难之处组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注意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组织,有助于学会学习。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这一数学现实出发,面对实际问题情境,经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得出数学结论,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一种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新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之中如何组织合作交流才能保证效果?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注意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组织合作交流,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为发挥课堂教学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认知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数学思考的问题,创设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这样,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就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焦点。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这还必须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合作交流,通过语言文字、实验操作等载体,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才能据为己有。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情景中提出求和的问题,再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基础,学生能想到用竖式计算,但在计算的过程中会碰到新的问题:“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这是本节课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并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如果操作小棒,学生会整捆的和整捆的相加,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即4根加上6根正好是10根,能捆成1捆。这样就是3+1+1=5(捆),也就是50;如果是操作算珠,在依次拨上两个两位数后,个位上有10个算珠,就可以换成用十位上的一颗算珠来代替,于是可以拨去个位上10颗算珠并拨上十位1颗算珠,这样十位上就有5颗算珠,是50。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以及操作不同学具的过程由此得到的启示,学生并在交流中领悟到如何在竖式上表示计算的结果。由于教师抓住了构建新知识的生长点,夯实了合作交流的基础,再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又是教科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明确了算理、懂得算法,把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内化为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激活了兴趣。二、注意在知识的疑难之处组织合作交流,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限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大胆质疑,并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图意,列出算式:46÷2。然后教师就“46÷2怎样算呢?”这个问题组织学生操作、探究。有的学生摆小棒: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根;再分得3根,合起来是23根(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思考:40÷2=20,6÷2=3,20+3=23(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的学生列竖式计算(已有的知识基础)……。最后教师在评价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时,围绕学生的疑难之处:“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生经历算法的探索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