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尝试江泽民总书记一再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创新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创新教育就得要求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因素必须作相应的改革,调整或创新,而教学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和窗口,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运行和实施,所以在教学上予以创新势在必行。在教学上进行创新,并不能单靠一两门学科就可以完成,它要求所有的学科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完成这项时代重任。而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打破旧的樊篱,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祖国建设大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中华民族能雄踞世界前列作一点应尽的贡献。聋校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个特殊阵地,作为培养和教育一群将来在社会中生存立足的特殊孩子的摇篮,自然不能与时代要求脱节,在聋校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因此在聋校实施创新教育也是势在必行。作为一名聋校的语文教师,在这创新大潮中我也作了一点小小的尝试,现诉诸如下:一、改变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学行为,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改变那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聋校的传统教学中,其重心也是围绕着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转的,老师为考而教,非考不教;学生为考而学,非考不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忽视了语文对于聋生的特殊作用——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视了对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点培养。语文这门对聋生有着特殊功用的学科也因背上了应试的包袱而达不到它的实际效果,为了让聋生在考试中出成绩,语文老师变成了“布道士”,学生也成了知识的容器,他们背作家作品,背注释,背文段内容,背中心主旨。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成了“书奴”,他们“惟书惟上”,对知识一味地认知和继承,丝毫不敢有所怀疑,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将来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3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以未来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摆出一个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可是像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只重书本,不重实际的学生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吗?时代在发展,民族需要创新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为一名聋校的语文教师,也应及时改变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阴影,从聋生的实际出发,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大胆创新,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聋人。在这里,我还要作些补充说明,以往有少数工作在聋校的教师有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聋生不是健全学生,他们有着生理残疾,不可能有什么创新能力,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不合实际的,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聋生也不例外。聋生由于听力缺陷使得他们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我们并不能否定他们的创造潜能,这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民族特殊就否定他们的才能一样。上帝是很公平的,他在剥夺聋生的听力后,必定会在其它方面给予极大的补偿,事实也可以窥见一斑,美国的海伦·凯勒成了全球皆知的大作家,我校的聋人邰丽华成了饮誉海内外的“孔雀仙子”,这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因此,不只是语文教师,任何一位在聋校教学战线上的工作者,都要树立一个“聋生同样是有创造潜能”的正确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去挖掘聋生的创造潜能,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创设宽松环境历史上,夏桀严刑厉治,人们只得“道路以目”;战国时期,政治宽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