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张三、阅读讨论,整体感知1、初读认知字词句2、次读感知文章内容3、再读感悟文章思想四、合作交流理结构五、小结拓展定主题小结:拓展:六、板书设计论据: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张。掌握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文章观点并在逐层论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与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从而明白“得道多助,失“仁政”思想道理论证守治国举例论证攻战争失利失利人和威天下固国域民人和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观点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之说。“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也告诉我们,“团结”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我在这里所说的“家和”和“团结”都是指人心凝聚的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这篇关于治国的政论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张孟子,名轲,字子舆[y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泰斗级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的必读经典之一。孟子在学说上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他推行“仁政”的主张。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此外,他还提出关于人性问题上的“性善论”学说,即“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哲学思想。应该是他主张推行“仁政”的初衷。三、阅读讨论,整体感知1、初读认知字词句(环,夫,畔,固,至,以,戚)2、次读感知文章内容(战争/治国?)3、再读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讲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结构第一段:提出文章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否定词“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第二、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列举战争中攻守两方面的例子进行论证,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指出了战争取胜需要靠“人和”的道理。(4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的运用,肯定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在语句上形成排比句式,使论证一气呵成,更显论辩的说服力。)第四段:连用3个排比句,从道理上论述了“人和”在治国中的充要性,指出了“治国”也需要靠“人和”的道理。最后在逐层论述中,顺理成章地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结论。(三个“不以”,形成排比的修辞句式,强有力地否定了“非人和”因素对治理国家的作用,从反面指出了治国要靠“人和”的仁政思想。)五、小结拓展定主题小结一:文章在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逐层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只有施行“仁政”,以民文本,上下团结,使人心有所归向,才能使“政兴人和、国家兴旺”的道理。小结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站在“道义”的立场上,抢占道德的至高点,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与支持;相反,如果我们背离了人民中的大多数,就会众叛亲离,走向孤立无援的人情荒地。拓展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做到团结?让我们的“心室小屋容己、容人、容家,容天下”,做一个有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