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区八年级语文教学案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2、能够运用赏析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并作出个性化解读3、从诗歌的意象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2、教学难点:学习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雁门太守行(一)、导入: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二)、作者及题解:学生展示资料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2、《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三)、检查预习作业1、请学生齐读诗歌2、学生个别朗读(四)、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诗歌,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五)、讨论交流: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启发,师生共同解决大家的疑问。(六)、诗歌赏析:教师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总结。1镇江新区八年级语文教学案1、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渲染环境的?(方法指导:分析诗句中环境描写的词语,展开想象,概括当时环境的特点)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战事十分危急,而我军将士临危不惧怕,严阵以待。“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夸张的手法,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战争画面。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作者对行军途中景象的描写。在肃杀的秋色里,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侧面烘托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2、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抓关键词语分析)明确:“半卷”暗示我军进军的速度之快,“声不起”写当时天气寒冷至极,反衬出将士们不畏寒冷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与诗歌主题的关系)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同时也是作者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深化了诗歌的主题。5、概括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七)读了诗歌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了诗人形象?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八)背诵诗歌:小组比赛(九)作业:查资料,积累更多的古代“边塞诗”。别云间(一)导入:学生展示资料,关于古代“边塞诗”:有感情朗读王翰《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关山月》(二)作者及题解:1、夏完淳简介2镇江新区八年级语文教学案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2、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是“诀别、永别”之意。(三)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将疑问记录下来。(四)合作学习:诗歌中的“别”字体现在何处?谈谈你的理解。(五)诗歌赏析:小组讨论,展示学习成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