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郭瑞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试题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呢?我觉得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应该在突出学科的课程性质、渗透学科的基本理念和贯彻学科的评价原则等方面下功夫,并将之贯穿于立意、取材、设问和答案的全过程之中。一、命题立意突出思想性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性是这门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设计试题时,应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力求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道德的升华与思想的洗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肾,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籍。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材料配上话外音,以表达你的态度。(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本题以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的事迹为材料,使学生体会到,孝敬父母是社会美德,孝敬父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从而突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可见,突出试题的思想性,应力求创设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情境,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初中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二、背景材料凸现导向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人文性,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导向。试题应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材料,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突出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与社会发展同在,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是思想品德学科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本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思想品德学科的试题不但要凸显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导向作用,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关注社会热点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怀天下、热爱祖国。所以,试题设计应把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与关注社会热点作为追求。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会考试卷便聚焦了当时的时政和社会热点,如“嫦娥一号”、党的十七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节能减排行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2.贴近学生实际,突出生活化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试题背景材料要反映中学生的思想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从而避免教学、考试“两张皮”现象,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镜头一:一位同学上学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嘴里嘟哝着:“都怪妈妈没有及时叫醒我。”镜头二:放学后进行大扫除,一位男同学抱着球对正在打扫卫生的同学说:“你们替我干吧,我要去练球。”镜头三:一位女同学在实验室里把试管打碎了,她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就装不知道。”(1)镜头中的各个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3)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应当怎样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且以小见大,折射影响时代发展的思想品德命题。这类试题可以实现学生个人命运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立足地方特色,彰显个性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行为,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试题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贴近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