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教材分析:《瀑布》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诗歌。全诗语句优美简洁,比喻形象生动,从声音、颜色、形状三个方面展示了瀑布的美丽与壮观。其形象生动的比喻及融入其中的真情又为这首诗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韵味。此外,本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这种表达方式,同时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习作表达水平。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瀑布的美丽与壮观。难点: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字词卡片、录像。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景导入(5分钟)1.(出示瀑布图片)师:多美的瀑布呀!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近瀑布,去听听瀑布的声音,看一看瀑布的雄姿。(板书课题)2.生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感知(20分钟)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2)自由识记生字词。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指名评价。(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读错的指导纠正。(3)交流记字方法,师重点指导:叠,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还有哪些字没有记牢?说出来大家帮帮你。(4)理解词语:叠叠、仰望。(指名说,同桌议)三.巩固练习(15分钟)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段落多读几遍。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读课文。板书设计:叠涌上岸滩比喻千丈仰望伟大灰尘第二课时一.设疑自探(5分钟)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瀑布》这一课,读了课文,你能提出哪些不理解的问题?生自主质疑。2.师梳理归纳,预设:瀑布的声音、样子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瀑布的?3.学生自读探究(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在你感兴趣的地方做出批注。二、解疑合探(20分钟)1.感受瀑布的声音。刚才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思考的非常认真。那么瀑布的声音有什么特点?(1)指名回答,大屏出示: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引导理解“叠叠”和“涌”的意思。)(2)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比较两组句子哪句好,为什么?(4)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5)播放瀑布、浪涌沙滩、风吹松林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比较,想想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6)指导朗读,表现瀑布声势浩大。作者在哪儿听到瀑布的声音?说明了什么?2.感受瀑布的颜色。(1)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颜色的?作者是在哪儿欣赏瀑布的?从“啊”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读去体会)(2)作者在远处看到的瀑布是什么颜色?他把瀑布比作什么?你觉得瀑布还像什么?可文中为什么却说“这般景象没法比喻”?播放瀑布录像。(3)指导读出惊喜的语气。(师范读后,生读,生评)3.感受瀑布的样子。并引导引用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加以体会、想象。(1)指名读这一小节。(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从全貌看,像一座屏风;从小珠看,形似珍珠;颜色光泽与珍珠相似,晶莹透明。)(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生想象: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5)赛读,读出美感。(注意评价)填空:有风时,瀑布像();无风时,瀑布像()。4.作者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瀑布?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找出来读读。三、质疑再探(7分钟)1、课文学到这里,自读提示中的问题解决了吗?再读课文,你心中又产生哪些新的问题?预设:写瀑布的诗歌你还知道哪些?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四、运用拓展(8分钟)1、自主测试:(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2)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2、教师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