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整体鉴赏预习案一.考点透视诗词的整体鉴赏包括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一首诗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要点(一)读懂诗歌题目1、有的诗歌的题目就点明了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分析:在这首诗中的柳树,柳叶新萌,其色嫩黄,正是早春景象。“才”“半”字,都暗示“早”。若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便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不仅突出了“早”字,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而诗歌中春之“早”的特征和意趣在题目中已经告诉了读者。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2、有的诗歌在题目中就直接点明了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九月九日忆(即思念)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分析:诗歌用一个“独”两个“异”,把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写得足。采用对写的方式写,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贺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角度新颖。把在佳节时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种传递千年的感情在题目中的“忆”字里不是已经告诉读者了吗?3、有些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春来发几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分析:此诗虽不言“喜”,但“喜”已满溢,诗不道“喜”,但“喜”已浸透。看题目知道是写雨,什么时间的雨呢?春雨。这时要联系生活经验,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那春天下雨,自是喜人的。首联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好雨做好事不留名的品格,颈联点明雨将会下很长时间,会深入滋润农田,尾联是想象中的明晨起来后将看到的雨后美景。处处流露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这种情感题目中的“喜”不是已经告诉大家了吗?要点(二)了解诗歌作者关注诗人的生平、思想。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要点(三)借助诗歌注释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不是无缘无故放在那里的,对理解该诗往往有很大的帮助。他一方面解释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着诗歌中隐含的信息和内容,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难度。要点(四)借助意象,进入意境。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物或景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典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通过诗中的形象,我们就能拿住诗人跳动的脉搏。形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化。这些形象是我们去探索诗主旨的拐杖。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释:此曲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名词连缀,再加上名词前的定语。构成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