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领导力,让合作学习更高效南沙区南沙小学聂燕【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加学生立体参与的机会,是实现教学平等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教师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的引导、影响以及如何有效调控,使“合作学习”实现效益最大化进行了分析、阐述和实例说明,找到了一些相应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成形式,它是相对个体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它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一书中提到,合作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生生互动是核心、情知发展是目标、教师指导是关键、小组活动是载体、尊重差异是原则。由此可见,“教师指导”(即教师领导力)在合作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中的主要问题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从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不够,理论学习上有一些欠缺,导致教师们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着眼问题却淡化过程。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效率不高主要因素也在于老师是否能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调控。针对于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根据需要来变换自身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达到调控课堂的目的。四、合作学习中教师领导力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1、老师指引,合理分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分组是关键。因此每一次的分组我都绝不大意,也绝不会让学生自由组合。我在给班级学生分组时遵循的是“类间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根据性别、个性、能力、学习水平、意志品质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4-5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便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内学生的互补作用。这样便于为各小组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进行分组之后,挑选组长也是重中之重。我把选组长的权力“下放”给组员,但是我会告诉他们,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才能胜任组长一职。在这样导向鲜明的情况下经过自荐和投票选出来的组长往往是众望所归的。选出组长之后,进行组长的“上岗”培训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召集全部组长开会,在会议上,我手把手教组长在分组学习时该如何有效开展分工、讨论。在此基础上,我和组长们一起制定出了“小组长职责”和“记录员职责”。小组长主要负责带领组员围绕主题开展讨论和得出结论,记录员主要负责将大家的意见和结论记录下来以备展示。在清楚了各自职责之后的第一次分组学习,我会对每一小组的开展情况特别关注,发现不够科学的就立即进行指导进行改正。然后让开展得有效的小组进行全程展示,并对每一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为以后的小组学习打好基础。2、老师“促进“,推动课堂。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的激发,一个是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促进。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以及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都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老师在刚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