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兼善中学王珂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4、背读课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一、检查预习1.生字词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苏东坡(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美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听准节奏和停顿。停顿举例:①遂/至寻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③念/无与为乐者。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二、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译课文,理解大意。标出疑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提出疑问,由其它会的同学回答教,教师重点强调。1.重点词语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2.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3.古今异义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是“只”;今义是“但是”。耳:古义是“罢了”;今义是“耳朵”。)4.课堂检测--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品读课文-----赏意境懂闲人1.加语气词,激情朗读。(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在恰当的地方有教师加入语气词,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再齐读。激发其阅读兴趣。也为下一环节品味语言赏析,意境体会,情感打好基础。)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哦!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啊!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噢!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激情朗读之后,请你解读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复杂情感。)2.赏意境,懂闲人此处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背景】苏轼,才华横溢。群臣嫉贤妒能,用“乌台诗案”强加罪名,屈打成招,被关进监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差,痛苦至极。当代学者余秋雨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苏轼北边黄州的经历。(播放音频资料)。“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他被人压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清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摇了摇头……”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以下面的句式解读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复杂情感。以“苏轼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回答举例】(1)苏轼之所以解衣欲睡,是因为他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2)苏轼之所以看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是因为那晚月色一定很美,“欣然”一词能看出到作者的欣喜愉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