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教师讲好幼儿故事的策略李碧茹2011年7月儿童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成为幼儿接触最多且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同时,儿童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儿尽可在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故事教学中,只要我们依循儿童天真、好奇、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架,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多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思维定向性训练为多向性、变通性、求异性训练,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天性得到培养和开发。教师给幼儿讲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也可以说是以故事为形式的教学活动,故事不仅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而且有较为标准的语言形式,使幼儿极易接受。同时故事作为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在极易接受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个向幼儿进行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语言的重要文学形式。给幼儿讲故事一定要先选好故事,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给3~4岁幼儿的故事要简单易懂,否则幼儿就听不进;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应选情节较曲折的故事,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但无论讲什么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还要考虑到最近一段教育要求和需要,考虑本班幼儿接受能力和幼儿中存在的问题来选择需要的故事,如果有的故事思想内容很好,但有的词句过深或故事过长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把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接受的语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为幼儿选择教学用的故事应有计划,应根据思想教育的要求,每月每周有一个计划安排,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教育,而不应毫无计划地找到什么故事就讲什么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作品的说明者,他必须了解听讲者又必须了解作品;幼儿的年龄成分和健康情况;班的组织性、准备性;有无听讲的习惯,是经常听或是偶然听;儿童是在作业或散步之后集合听等等,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讲述者越了解他的听讲者,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了解听讲故事儿童的观念范围是很重要的,他们过去的经验(比如他们是否见过河、海、湖,是否见过刺猬、松鼠等等)能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故事,老师应从儿童熟悉的东西出发,并且讲新的要求与旧的知识相融贯。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重点词,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还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还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对故事中的象声词(如风吹的声音、火车响的声音等)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这样在给儿童讲故事时,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删去不合适的内容,增加不足的部分,改去深奥的语句,使幼儿能听懂。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让幼儿安静地坐好,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取决于讲故事的技巧。教师站着或坐的位置,要使所有的幼儿都能看到老师的脸。讲故事的目的是要把主题思想传达给幼儿,达到教育目的,因此,要求有极大的感染力才行。所以感情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关键,感情越充沛鲜明,感染力就越大。给幼儿讲故事,除了要语言准确生动,语言的速度、停顿和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