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语感的研究[转]《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年来,老师们在朗读指导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纵观目前,小学生朗读能力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其一,重视程度还不够,朗读地位无足轻重,它常常成为课上的点缀和附庸,仍然有不少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关注不到位,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其二,朗读的形式比较单调,形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综合性都不够,为了读而读。其三,朗读指导还不得法。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反复强调要带着感情去读,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时间花费不少,但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并没得到培养和提高,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还远远不够。针对问题,我认为关于有效朗读,要强化四个方面:其一,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作用;其二,把握朗读的基本方式;其三,明确朗读指导的策略;其四,注意朗读指导的几个问题。一、朗读的作用是什么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从而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等等,都阐述了朗读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作用。简要地说,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练就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语文教学呼唤朗读。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与文字见面,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味语言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窦桂梅所说的那样: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二、朗读有哪些基本的方式朗读,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关于朗读,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思考:什么是自由朗读?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怎样的自由朗读才是有效的?“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只有这位老师站在学生的眼前,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查阅。字典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