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懂诗歌学生版VIP免费

读懂诗歌学生版_第1页
1/3
读懂诗歌学生版_第2页
2/3
读懂诗歌学生版_第3页
3/3
读懂——古诗鉴赏的第一步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考试大纲》的明确要求,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必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诗歌鉴赏的三大能力——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的能力。而“能读懂”是鉴赏分析诗歌语言、技巧,解读作品思想情感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读懂了,才能分析鉴赏,因此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能读懂诗歌。如何才能读懂诗歌呢?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的方法。一、看标题,明大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如仔细研读诗歌的标题,往往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关诗歌内容主旨的提示。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京口北固亭怀古”:《咏素牒诗》:二、看作者,悟主旨解读、鉴赏诗歌,我们经常说要“知人论世”,是指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反映边塞生活,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献诗以求引荐,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离别思乡之作,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唐末悯农怜民。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此有悯农怜民诗的兴起,D、宋人注重礼议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E、南宋抒发爱国情怀1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著名的《示儿》诗成为他临终的唯一嘱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F、宋明注重忠义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使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类爱国诗篇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出来。这些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的张煌言、夏元淳等。这首诗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结语自明志在必死,尤为深挚,饱和着爱国的感情。又如他的《正气歌》在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了前贤的忠贞气节之后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表示前代忠贞之士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坚持节操的风范与我朝夕相随,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2、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1)诗人自身际遇及个性展示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懂诗歌学生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