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武夷山中学:陈爱琴共28张。本资源包含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设计两大部分。应该说,教学设计我参考了网上其他教师的设计,但整体而言,我是有自己的思考与取舍增删的,而课件的音乐、录音及背景均为自己用心搜集整理而成,与他人课件有共通之处,却决不雷同。此文意境深邃优美,我选用的音乐也极优美脱俗,堪为绝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技巧;品味文言文。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味作者的“痴”,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痴”,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3、拓展迁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准备:扫清文字障碍;试译本文;搜集有关西湖的诗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二、走近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现在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三、感知文意:1、听配乐朗读。(音准、节奏、感情)2、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3、学生讲述课文大意。四、品读文本:一读(男女生对比读)思考:1、本文有处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2、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词?二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讨论)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张岱的“痴”?12、张岱“痴”的原因是什么?3、张岱痴迷的是怎样的雪景?4、我们从字里行间触摸到张岱怎样的痴心?三读(比较读):比较原句和改句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A:原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句“雾淞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B: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现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运用白描手法。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五、拓展延伸:同学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痴迷的事情,能否举例说说?六、总结本文:作者紧扣“痴”,通过“痴行、痴景、痴心”,表现了自己孤高情怀、脱俗情趣和故国之思。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七、朗诵课文,结束全文。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板书设计痴:痴行痴景痴心孤高情怀脱俗情趣故国之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