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学简案余艳红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学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传记文体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主要经历的特点;2、学生能利用背景知识来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和原因;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背景知识来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和原因;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讲述鲁迅少年时期与学生较为类似的经历,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拉近鲁迅与学生之间距离。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鲁迅形象,进而产生疑惑,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二、整体感知快速读文章,大致了解文章四段分别是写什么内容。由学生明确。前三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经历,最后一段介绍了主要的著作情况。三、深入探究提问:鲁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文学道路的呢?1、鲁迅在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之前,还有过哪些选择呢?离家学洋务;留学日本学医;弃医从文。2、为什么鲁迅会做出这些选择呢?再读课文思考。3、阅读附文及补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四、方法总结阅读传记要学会利用背景知识来更好地了解传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五、作业布置选取《朝花夕拾》中你感兴趣的一篇进行阅读,写下你的读后感受或疑惑。板书设计:鲁迅自传人生道路选择原因离家学洋务家庭衰落:生活困顿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留学日本学医救治病人促进维新弃医从文看电影事件:改变国人麻木的精神补充资料1、鲁迅精神的实质是怀疑、批判和斗争精神。其杂文讽刺辛辣,矛头尖锐,言辞犀利,以笔为匕首、为投枪,抨击当时的黑暗统治,直指社会的阴暗面。而小说则以力透纸背的笔力,将那个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与社会的阴暗描画得入木三分。“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毛泽东2、鲁迅家遭受的变故鲁迅十三岁那年除夕,曾祖母去世。在京为官的祖父周福清回乡奔丧,恰逢浙江乡试,帮人买通关节,以谋中举。后败露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父亲死后,在处理家族财产和其他事务的活动中,未成年的鲁迅以本家长子的身份到场理事,总是受到本族长辈的歧视和欺负。他们对鲁迅一家巨大的变故和苦难似乎没有一点同情之心,对一个未成年的晚辈也没有关爱之心。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3、洋务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以”自强求富”。其中就兴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除了读四书五经之外,西学课程着重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自然科学知识、技能。4、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学习的学科技术中,就有西方医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完成了由传统医学——中医向西方医学的转变,推动了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的发展。5、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宣统帝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封建帝制结束了,但是封建思想并没有得到清除,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指引人们想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发起猛烈冲击。1916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文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小说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6、1926年,段祺瑞政府命令军警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