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与“课上”活动衔接的设计一、设计背景新课程条件下注重师生角色观转变,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下,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我校的愉悦课堂模式就是在这种新课改的浪潮中诞生的。愉悦,是一种内蕴着理性精神的、积极的个体性情感体验。愉悦课堂是以重组教室生态为标志,以“学习活动单”为导引,以“学习活动”模块为教学流程、以“自主思考、同伴互助”为学习方式,以师生“共同成长”为追求目标,而建构的生动和谐、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生活,是生命化教育的具体体现。愉悦课堂中“活动单”由“课前单、课上单、课后单、反思单”构成,以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为主,同时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先学”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平台,而“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但是,愉悦课堂中“课前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如何体现,“课前活动”与“课上活动”怎样有机衔接,如何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具体的摸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每堂课一开始的活动,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与“困惑”,然后将本组的交流情况在白板展示,最后组间交流评价。二、设计目标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互相检查评价预习的效果,让每个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讨论,主动质疑,主动展示,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三是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每个学生在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在交流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调整课堂结构,真正实施“以学定教”的原则。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把预习与课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同时对于教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也很有帮助。三、活动的阶段性发展通过一学期来的实践,这一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一次次改进完善,其结果比预期设想的效果更好、更理想。主要经历了下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目前这种模式的预习,我主要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在设计预习单时,没在前置性学习与课堂活动的衔接上做太多的探究,只是简单设计了这一活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交流时非常主动,非常投入,有时甚至因为组内意见的不统一发生争执。每个小组都能把本小组成员预习中的收获与困惑加以归纳,并展示在白板上。在组间相互交流时也很实在,都在寻找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而作为设计这一活动的我,在这一活动中被时间束缚了手脚,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组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而且这种交流还是局限于学生坐在位置上的交流,学生的交流也被老师束缚住了手脚。因此,从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这种交流还存在一定的被动因素。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我在不断的反思:怎样把这一活动落到实处?我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这一活动的看法及意见,学生似乎很喜欢这一活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交流的时间不够,可不可以提出课本上没有的问题?其他学科用不用这种方法?小组中有的组员交流不积极怎么办?等等,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反思下,这一活动得到了一次优化。主要表现在:(1)、课前与课上活动间时间方面的自然衔接。学生把这一活动变成了自己的、小组的自觉行为,不但能很自觉的在自己的预习单上写上自己预习的收获与困惑,而且还会提出很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便于课上小组交流时能节省时间,很自然的就能进入交流的状态。(2)、能提出很有分量的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就有利于本节课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分散。(3)、组间交流评价不再是每个学生都固坐在位置上的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整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