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内容探究液体沸腾时的特征,知道蒸发与沸腾的异同和汽化、液化现像。课型:探究课授课时间:课时:2课时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像,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像。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像,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难点简析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难点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像。教学准备师:水槽、塑料口袋、冰棍、冷藏的苹果;酒精、计时表、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生:预习探究报告册。教学步骤一、通过79页图4.3-1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2.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3.设问: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再猜想原因。4.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板书: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观察现像(塑料袋在热水中胀起),猜想可能的原因。发现:塑料袋在冷水中变瘪。猜想原因。请部分学生参与,发现塑料袋内有酒精。并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在热水中时,酒精变成了气态,体积变大,所以塑料袋胀起;再冷水中,气态的酒精重新变为液态,体积变小,所以塑料袋瘪下去。听讲、记录。二、探究水的沸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出问题:你烧过开水吗?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沸腾。(板书课题)2.设计实验。提问:大家准备怎样检验你们的猜想?教师引导,设计如图4.3-2:(1)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度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2)指导学生阅读75页实验警钟: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3)仿照晶体熔化曲线在图4.3-3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3.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讨论问题,提出猜想。可能出现的答案:有大量气泡,有许多白气,温度很高,烫手……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包括实验器材、步骤、表格的设计等)。阅读实验警钟。分组探究:检查器材是否完好,组装实验器材,一人记时,一人观察温度计示数和沸腾现像,一人记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分析和论证。(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像。(板书)讲述: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像。(板书)(2)请各小组代表仿照晶体熔化曲线描绘出水温从90℃到水开始沸腾过后几分钟温度和时间的曲线。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并给出沸点概念并板书: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提问:为什么我们测出的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5.评估、交流与合作。(1)提问:教室内的气压是相同的,但为什么我们各个小组测得的沸点不同呢?(2)请各小组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无失误?6.课后写出实验报告。81页“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小组代表总结,其余小组补充: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沸腾要吸热。听讲。各小组代表上台画出图象并观察图象。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根据阅读得出答案:因为气压不同或存在误差。讨论回答:存在误差。总结、完善实验,使之更加合理。按要求完成。教学步骤一、蒸发。(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供以下常见的现像,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1)刚从冷藏室里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有小水珠形成。(演示)(2)打湿的衣服干了。(3)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4)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小水珠。(5)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讲述:在物理学上把2、5这类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物态变化叫蒸发,它是汽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