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孤儿的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看一下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则事例:我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说说你的烦脑》一课时,要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在本子上,有个小女孩写的烦恼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女孩黑黑的皮肤,黑黑的大眼睛清澈透亮,长得象洋娃娃,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个聪明机智、人见人爱的孩子,她学每门课都很轻松,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老师和学生都喜欢她。这样的孩子在大家眼里应是一个快乐公主,哪来烦恼呢?可孩子这样写着她的烦恼:“我一直心里藏着很多疑问、秘密、冤枉和责备的事。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不理我、欺骗我,让我伤心、让我难过,我曾经恨过她、爱过她、埋怨过她,妈妈你可知道我每天晚上睡不着觉,都会悄悄地在一个小角落里哭,想起和你度过的日子。我每天都会想念你,我每天都不开心。我在学校也哭过,有一次我在体育课上无原无辜地哭了,有个同学告诉冯老师,冯老师问了我,我说想你、爱你、恨你。你不了解我,幸亏冯老师收我为干女儿……”一个7、8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黄金时候,却睡不好觉,心事重重,这是孩子缺少父母的爱护和教育,使孩子在生理、心理上很容易发生偏差的原因。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儿童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的需求越强、越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亲情,孩子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长期没有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和指导,严重的话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15岁一下父母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约有1000万人,他们比其他孩子容易在心理上存在问题,面对这些孩子,教师更需要多一份责任和爱心。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人们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孩子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