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襄州区王河中学付显保我区的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新的教育理念也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究竟如何运用操作,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具体的操作措施有哪些?是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所困惑的,所深思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摸索。一、重视师生交往,变严肃的教室为轻松和谐的课堂。当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甚至于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甚至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的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中,使历史课的教育目的难于达到。要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我们的老师一般都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和学生交往过频会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其实教师威信的建立是教师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综合体现的结果,并不是说和蔼可亲的老师就没有威信了。相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会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以前的我就有这样一种观点,通过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我知道了我的这一不足,学生在给我的纸条中说:“老师,你能不能笑起来”,“愿我们的老师多一点笑”。这以后我刻意在课堂上保持笑容,在课下也不时找学生聊天,许多学生通过让写周记的方式向我倾诉生活中的烦恼,我则在周记中写回话给他们开导,有时我的回话比仓他们写的内容还要多。这样我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课堂上的和谐因素多了,学生心情上的放松也带来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二、改变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广言堂”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比如在以前上七八年级复习课的时候,我们多半是先把七八年级教师讲的知识点再复述一遍,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倒是滔滔不绝,但累的也是汗流浃背,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即使是这样也上不了几课内容。这种学生读一节、练一节,教师讲一节、评一节,“满堂灌”、“一言堂”的上课方式,学生不喜欢,效率也很低。但是在区历史中考备考会上听了一节示范课后,我们的老师都深有同感,这节课教师不累,学生学得却很有效。这样我们回来后就采用了这种很实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即:围绕课标,选择内容——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展示目标,自主复习(15分钟)——交流成果,反馈矫正(10分钟)——知识构建,强化记忆(10分钟)——达标测评,巩固拓展(5分钟)。几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以往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到历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三、改变学习方式,由自导自演的单向“互动”为众导众演的多向“互动”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正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正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学期我在我任教的几个班中尝试了不同一教学方式,用一个班当实验班,其它几个班仍按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在这个实验班中我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习,姑且称之为“自学式教学法”吧。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自学,时间一般在15至20分钟左右,分析本课讲了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难以理解,重点问题应该怎样表述,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