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学案(教师版)【教师寄语】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卢梭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并背诵这两首诗。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课前预习:【介绍作者】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诗作背景】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积累名句】杜甫陆游【自主学习】1、读读记记(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多音字注音)柏柏树载登载济济济一堂散散居柏林装载同舟共济散失黄柏(2)词语释义:开济:开,开创;济,扶助名世:名传后世伯仲:衡量任务差等之意(3)知识点巩固:A、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他的诗历来被称作“诗史”,而他本人也被称作诗圣。B、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剑南诗稿》。C、这两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课堂导入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二、因声求气,感受诗韵。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1、节拍: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三、初读感知,概述大意。《蜀相》大意:《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感情基调: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书愤》大意:《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感情基调: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四、解读文辞,揣摩情意1、《蜀相》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