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准备:白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一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提问:(蛋糕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什么吗?(太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虽然长与宽都变了,但形状没变等等。教师:同学们眼力不错。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将长方形画按比例放大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画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二、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出示两幅画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提问: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生1: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画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这位同学能用“倍”字说清它们的关系。其他同学呢?生2: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也可以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教师:长与长的比是2:1、宽与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教师:以后,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是2:1。放大前边的长度看作几份?放大后边的长度呢?所以是放大(板书)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2.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教师: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生1:把原来的边长缩小2倍;生2:1:2是指缩小后边的长度与缩小前的长度的比。生3:缩小后长与长、宽与宽的比都是1:2;生4:缩小前是2份,缩小后是1份教师板书: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1:2教师:长和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呢?是多少厘米怎么计算呢?生1:长是原来的二分之一,8*1/2=4厘米宽也是原来的二分之一,5*1/2=2.5厘米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谁和谁的比?生1:变化后边的长度与变化前对应边的长度的比[学生在经历前面放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缩小的问题。]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教师: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例题。请大家打开课本39页,找到例2。请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题目。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