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第九师幼儿园郭文婷农村儿童的生存现状之一瞥农村儿童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显著落后情绪发展明显失调自我意识明显低下社会交往技能缺失城市幼儿的心理挑战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交互作用理论:精神压力状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精神压力状态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四)对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状态的评估“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SRSS):霍姆斯等人生活中43种重大的变化事件生活变化单位(LCU)LCU<150来年健康安康15030070%患病可能二、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的根源动机冲突社会经济情况心理创伤教育机构状况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吮吸手指和衣物生理机制引起的后果预防和治疗定时、定量、喂足、喂好儿童,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二、咬指甲和其他物品行为表现原因预防和治疗三、习惯性阴部摩擦行为表现原因预防和治疗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以后开始逐渐分化,2岁时已出现了各种基本情绪。当儿童不能正常地发挥其人格的效能,就可发生情绪方面的紊乱,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出现困难,自身也可陷入情绪不安的状态,并可导致暴怒发作、夜惊、睡眠不安、社会退缩行为、自卑等问题的产生。至少有3-5%的儿童有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一、恐惧不安惧怕对象: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恐惧,如怕动物、火、水、陌生人对于抽象概念的恐惧,如怕被丢失、死、被拐骗在恐惧时,可表现为惊叫、回避等情绪反应以及发抖、面色苍白、心跳加速、呼吸增快等生理反应。暴怒发作行为表现指的是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时,出现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壁、撕扯自己的头发或衣服,以及其他发泄不愉快情绪的过火行为。行为主义的观点儿童的暴怒发作是通过学习而产生,最初可能由于遇受挫折而引起,其后由于受到环境中其他人对此事的态度、问题的结局等因素的影响而得以维持。预防和治疗与品行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攻击性行为行为表现能引起别人对立和斗争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表现为焦躁不安,采取口头伤人、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的对立和争斗,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理论解释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二、说谎和偷窃无意说谎说谎有意说谎预防和纠正偷窃诱因纠正拒绝上幼儿园行为表现和原因拒绝上幼儿园纠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48年)17心理健康的概念健全状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阿拉木图宣言》1978年健康是人权社会性目标19心理健康的概念健康疾病人体生命状态的两端,无数不同的谱级状态20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培养健全的人格增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21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对农村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治疗22影响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一)霍门的生态模型(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二、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多层次等级系统(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三维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霍门的生态模型影响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三、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病理(一)问题儿童的家庭病理夫妇冲突夫妇彼此抱有强烈的不满和敌意,夫妇关系不和,处于一种精神上的离婚、家庭内离婚的危机状态。家庭成员关系歪曲家庭成员之间很难沟通,彼此之间相互不信任,充满敌意和误解。家庭内角色混乱做家长的不能承担作家长应该承担的角色,也不能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夫妇彼此的性别角色也呈现混乱的状态。替罪羊(scapegoat)将孩子的精神障碍理解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赎罪。母子共生关系在家庭内,母亲和孩子双方都维系着过于强烈的心理相互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