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回归是当前各国课堂改革的基本趋势。2007年教育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提出培智学校“生活数学”的概念,为培智学校数学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缺乏实践、流于形式等误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注重生活实践,加深学生新知理解;努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和“数学化”和谐统一的数学课堂。关键词: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传统的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与“生活世界”的相剥离。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生活化”的回归——教育重返生活世界。其实,活动教学的思想很早就有,它源于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据说,他和他的学生喜欢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所以他的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近代,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强调内在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前苏联的列维鲁学派继承了皮亚杰重视“活动”的传统,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强调:不仅认知起源于外部活动,个体非认知发展也同样源于活动。在学生能够富有意义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抽象形式之前,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对象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对培智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首次将培智学校的数学学科更名为“生活数学”,对培智数学教育设定新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此次方案提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学的生活化,强调数学的实用性,这是的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再不是单一的从复习旧知、基础训练入手,而常常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入手来导入新课;课堂上,老师不再是通过自己“严肃、认真、精湛的讲演”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常常是让智障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在实践活动中让智障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智障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而且让他们了解了数学的来源,紧密联系生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关注了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拓展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培植学校的教师常常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让智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的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一、数学“生活化”喧宾夺主数学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也不意味生活可以替代数学.数学是抽象和理性的,生活却是具体和感性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数学的“生活化”,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变成了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课。数学教学变成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削弱“数学化”,喧宾夺主,用“生活化”取代“数学化”。在倡导“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过于放大“生活化”,导致的后果是阻碍智障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学生对数学的错觉。二、数学“生活化”不切实际为了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创设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智障学生通过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感受到数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