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不同教法迥异——《圆锥的体积》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与反思笔者曾听过两节相同内容的数学课——“圆锥的体积”,至今感触颇深。现各摘录其中一个教学片段,做一番案例比较与反思。片断(一)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出示小黑板:(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生:在实验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生2: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是圆锥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评析】这一教学片段教师采用传统的小步子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帆风顺,学生经历了对“圆锥的体积”的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似乎新知识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得到的。但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琢磨,研究,就不免会生疑:测量圆锥1的体积与圆柱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选用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呢?小组实验前教师为什么要提3个问题呢?显然是教师帮助学生搭建了最容易攀登的台阶,学生在教师这种过“度”的引导下“直奔主题”,他们不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在自我建构知识,而是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指令)下进行操作,并没有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虽然也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对“圆锥的体积”也能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他们是在教师一路牵引着往预设的“套”中钻,毫不费力就摘到了“树上的果子”。纵观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教师问题的设计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似乎学生个个都掌握了所学知识,殊不知学生的个性之花却未开先谢了,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习惯的养成。片断(二)师:请大家认真看(教师演示:用削笔刀把一小截圆柱形的铅笔削成一个圆锥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铅笔变尖了。生2:我看到圆柱形铅笔变成了圆锥形。生3:我想圆锥大概与圆柱有关吧。(一个学生犹豫地说)师:(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底不变,将其高延升得圆锥甲,然后以其高不变,将其底面扩大得圆锥乙)。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把课件重复演示了几遍)生1:我看到圆锥变大了。生2:我看到圆锥的底面扩大,它的体积也跟着变大,圆锥的高变长,它的体积也跟着变大了,我想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高有关系。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想象实验。(让学生每人拿出一个比较高的圆柱形物体,把它想象成一个圆柱形萝卜,在头脑里建立削的过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