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及对策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沿袭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等严重问题。我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目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集约型经济科学发展观50年前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目标时,曾被国际上认为是“天方夜谭”。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2010年中国GDP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公布,初步核算,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数据显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以上骄人的数据让每一个国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为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而骄傲。但是在这骄人的成绩面前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中国经济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依靠提高投资率来推动的,与高增长相伴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学定义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粗放型,另一种是集约型。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经济增长部分。如果由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所占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1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一般理解是指:从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这是在经济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下,是长期依赖于高投资、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下取得的。为此也付出相应的代价,积累了包括资源耗竭、环境恶化、改革动力缺失、收入分配悬殊、资源分配失衡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明确了各种制约因素,才能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要意义。(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合理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的原因在于,旧体制的遗留问题仍然严重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将GDP增长率作为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GDP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经济总量,但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不能反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成本,而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此核算体系下对GDP是正效应。在以GDP作为政府政绩考核标准的制度下,部分政府官员片面的追求GDP高速增长而忽略环境的治理。一些政府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不顾实际需要,不讲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只注重“形象工程”和“GDP”,成为粗放经济的推手。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投资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地方政府通过吸引大量投资发展工业项目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