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定,忽而强调它的思想性,忽而强调它的文学性,忽而强调它的工具性,忽而强调它的人文性。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过来的讲读法深深地影响着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讲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运用。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师们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来自国外,诸如佐藤学、卢梭、皮亚杰、雷夫等国外大教育家。但他们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和理论上的渗透,至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几乎没有。我们读得最多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很重要,有几个章节也提到提高学生的技能很重要,但是具体在课堂上提高的方法,并没有提到。2、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语文课堂要想高效,必须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的知识,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宁鸿彬的“教读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于漪的“情感教学”和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等教学模式,它们实际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中心的,间接地为学生的书面表达奠定基础。其中,魏书生的“课堂教育十条要求”有一条就是:“学生动笔练别少于10分钟”,可见魏书生对书面表达的重视。可是,学生表达的内容和方法从何而来?必须立足课堂,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给了我们研究的信心。济源市本土专家,国家级著名教师轵城镇王庄小学的赵春战老师也非常注重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语文课都上成作文课。”我们学校也曾多次请赵春战老师到我校做课,做讲座,也曾带领全体语文教师多次到王庄小学学习参观,赵老师的学生作文水平平均足以达到初中三年级学生水平,是大家的公认。赵春战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如果说语文教学就是写作的话,也太狭隘了。所以,我们一方面向赵春战老师学习,一方面我们会有一定的超越,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研究出一条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教给学生积累好词句的方法,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希望可以找到一条轻松有效地课堂改革之路,让全体语文教师都过上幸福的教学生活。(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1、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课题界说课题中的“语文素养”素养是什么?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包括以下方面: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一般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仍然是注重教学生品味句段,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结果学生实际上只锻炼了“读”的能力,而“上课不会听讲、生活中遇人遇事不会说话、上作文课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下笔”的现象比比皆是。像这样语文课堂与语文素养两张皮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更不能让学生具有高雅的言谈举止。长此以往,也不可能达到新课标上所要求的——第二学段“听人说话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