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高成位所在单位:旬阳县甘溪镇中心学校研究本课题的目的与方法是什么呢?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2、文献法。3、行动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陶冶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但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一是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二是家长支持力度不大;其三是孩子阅读习惯、能力较差;其四是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因此,我们选择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内容,从学生的心理与实际出发,分年级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题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课题申报研究动员文献查阅制定方案资料准备二、调查分析:制作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我校的五年级二班4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明确,并且有浓厚兴趣。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课外书籍少、阅读时间短、阅读方法不正确、缺少家长指导等。另外,面对考试压力,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此项调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三、学习交流:1、课题组成员以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了有关课外阅读指导与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如《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艺术初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研究》,为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供有力依据。2、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实现共同进步。3、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寻求有利的指导。四、从源头入手,为学生读书提供保障:1、学校扩充图书存量,使学生有书可借,有书可读。2、通过与家长沟通,使其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孩子购买读物提供经济支持。3、建立校园图书角、班级图书角,定期更换图书,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五、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1、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积极推荐课外阅读书目。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3、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六、重视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1、固定读书时间。我们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每天学校图书室开放时间为一个小时,将这段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读书的内容结合实际而定。2、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七、深入研究,不断探索阅读指导策略,提高研究效率。学校建立校园图书角学生课余时间在校园图书角认真的阅读我校两个课题组成员在一起交流我校五二班刘孝芳同学在认真的书写读书笔记我校教师在上阅读指导课我校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1、使课题组的语文教师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的方法;师生共读,促进师生互相进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2、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明显提高。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3、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4、家长对课外阅读形成了新的理解,为孩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教会学生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6、课题研究过程,使教师科研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语文教学依然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2、过多注重形式,读书氛围的营造需要进一步加强。3、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需要。4、没有好的方法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1、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越的课外阅读环境。2、注意分析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3、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引导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