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丝竹流韵第四单元第一课听:《欢乐歌》《紫竹调》唱:《水乡歌儿多》露一手:识民族乐器第二课听:《小巷风韵》《咏梅》唱:《外婆桥》第三课唱:《姑苏风光》拓展:《吴文化民族风情》采集与分享:赞美家乡的歌教学目标:1、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能从音乐中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2、在演唱歌曲时能较准确地表现出八三拍、四二拍等节拍的特点。在演唱过程中准确把歌曲中休止符、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难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3、能积极、有序地参与音乐表演,表演大胆、投入。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钢琴、图片四幅:高楼大厦热闹的马路江南田园风光江南水乡秀丽景色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水乡歌儿多》2、听:《欢乐歌》、《紫竹调》3、音乐活动:露一手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2、认真聆听民乐合奏《欢乐歌》,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器乐表演形式有初步的了解。让孩子接触民族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3、能主动参与“露一手”活动,准确地辨认参与“江南丝竹”演奏的各种民族乐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教学过程:一、情境定向导入学习1、动一动:学生随着《水乡歌儿多》伴奏音乐,与教师一起律动进教室。2、看一看:播放江南水乡风光片,学生听歌曲《太湖美》3、猜一猜:片中的画面你熟悉吗?4、议一议:你能描述片中城市的风光特点吗?诗人就曾这样赞美江南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如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二、感受体验自主学习1、学生跟着录音边哼歌曲旋律,边随着老师律动,表现小船摇曳的动感,熟悉歌词、旋律。说说此时水乡孩子的心情吗?2、小组合作从歌词中找出表达孩子们快乐心情的句子3、有表情的读一读,感受歌词所描绘的美景4、学唱歌曲:A、教师完整的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歌曲中的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前后乐段的不同的情绪。B、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动作加在休止符处,表现水乡孩子细腻、含蓄、羞答答的形象。让学生在反复听赏、感受中,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歌曲。C、歌曲处理,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D、歌表演,结合歌曲,分小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三、欣赏乐曲体验风格1、欣赏民乐合奏《欢乐歌》2、你能用颜色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吗?3、欣赏民乐《紫竹调》4、了解“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概念:“你觉得这段乐曲好听吗?”“那你知道这么好听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古筝)“它是由古筝单独演奏的曲子,我们叫它古筝独奏曲。”5、“有谁知道古筝是哪个国家的乐器?”“(中国)”对了,它是中国才有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它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乐器,我们叫它民族乐器6、“古筝的音色特别好听,现在,你可以过来弹一弹,听听它发出的声音。”7、“民族音乐”概念:“你知道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叫什么音乐?”民族音乐简称民乐,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民乐《紫竹调》。8、说说听后的感觉:抒情、缓慢、优美9、教师小结:民乐《紫竹调》优美动听,正是描绘了江南乡村秀丽的景色,给人—种清新、愉快和美好的感觉。四、教师小结:水乡是美的,生长在水乡的儿童是幸福的。我们自己的家乡同样很美,相信大家一定会为自己家乡的美景感到自豪。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唱《外婆桥》2、听《小巷风韵》、《咏梅》教学目标: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3、了解苏州评弹的演唱形式。教学重点、难点:能积极的参与音乐活动教学过程: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唱的童谣吗?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歌谣?是啊,小时候我们都是在歌声中长大的,妈妈、外婆给了我们细心的照料。二、谈话: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三、欣赏歌曲: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2、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