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走出误区教育科研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整体水平,因而,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都很重视课题研究的工作。但是,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如下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误区一:重数量、轻成果导致“赶鸭子上架”的现象现在,很多地区都把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层次,作为评定一所好学校的标志之一。为了提高学校的层次,学校领导往往会尽力争取省、市级,甚至国家级课题,课题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争取到课题后,学校会召开一个课题研究的开题大会,之后,领导们就不再过问了。至于课题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些成果有没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这已不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了。而且一个课题还没有完成,另外的课题又已申报立项,从而进入了从“一个课题”到“又一个课题”的“生产线怪圈”。课题研究的初衷在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解释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终极目标应该是让社会变得更祥和、更美好,让人无限靠近幸福。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课题研究的长处,甚至没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为了检查过关,争先评优,硬逼其作一些与一线教学相关不大的所谓课题研究,实在是勉为其难。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其结果只会使领导的意愿适得其反。误区二:重演绎、轻实践导致“伪课题研究”的产生有些学校课题审批立项了,申报书像模像样,人员安排、时间分配、研究的预期效果及成果形式等设计得井井有条,就是长时间不见其组织科研活动,只是到了研究阶段结束之时,便请来教科室的同志来听一听课,查一查报告,就算是汇报了、交差了。这岂不是闭门造车?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有些课题本身以假、大、空的纯理论性研究为多,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式,就是找资料查文献,闭门造车,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研究的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造成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无价值的“伪课题”。而一些与教育教学联系很密切的实践性课题,却鲜有人研究。有一所中学,本身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都不具备,却申请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市级课题,老师也没有网络教学的实践,最后,只能通过闭门造车,造出了一份结题报告。难怪在教师中有这样的流行语:“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喝喝吃吃”。误区三:重形式、轻过程导致“纯形式主义”的泛滥课题研究本应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者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针对现实问题自行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经历计划、行动、反馈与调整的活动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空”和“虚”。“申请课题——课题招标——开题大会——结题鉴定”,这是现在很多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在整个程序里面,开题大会,轰轰烈烈,大小领导悉数到场,大讲特讲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而结题却是草草收场,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交出一份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就结束了。这里面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研究实践过程,以至于很多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都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结晶,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最终,“空”和“虚”的课题研究不能达到课题研究者的初衷,更谈不上课题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和教育力,只能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误区四:重功利、轻实效导致“浮夸式歪风”的盛行目前,在中小学,正在刮着一股日渐肆虐的浮夸歪风,泡沫盛行,学术“注水”,急功近利猖獗。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渎职行为屡见不鲜且不断壮大;而诲人不倦、诲人不厌的教育1精神却正在不断离我们远去。课题研究自然也沾上了这股恶习。学校为了“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研究的高级别,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从一般性课题到所谓的“重点”课题。参与研究的老师,往往会把这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资历”,成为自己职务晋升的重要砝码。于是,一方面,学校追求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