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十项基本功》读后感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优秀教师的十项基本功》一书,我真是受益匪浅。是的,对我这位年轻教师来说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对提高我们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把握教材,这是共识。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把握教材,不是在教学时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为了驾驭教材和对教材的再创造,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特别注意:1.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知识点和教学的形式,教师要在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一般而言,一堂课的知识点可以有几个,但重点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找规律”,重点在“找”而不是规律的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在“感悟策略”而不是在解题。2.关注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防止只关注例题的教学设计,不重视练习(包括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一练)的教学设计。其实,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生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同时,应该精心设计练习,充分运用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基本与发展的关系;记忆与理解的关系;解题与感悟的关系;个体与主体的关系;布置与批改的关系;双基与思想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更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3.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来不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以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总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在课上要多关注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性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数学课上,尤其六年级马上要进入复习阶段,更要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如果只顾自己一味地讲解,那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想一想,当给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不给学生1-2分钟想的时间,那一定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上课只能保证数学教学的连贯性,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发展不利。数学课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土壤,因此能给学生留给更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用耐心和智慧,那学生更能发挥光彩。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4.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