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批改的八种方法如果说项目设计是制约考评工作质量及学生后继学习的间接因素,那么作业批改便是影响考评活动艺术性乃至学生心理的直接变量了。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虽有较好的考评项目设计,但无优化的作业批改策略,尤其是将批改工作简单化:以预定的标准答案为唯一尺度,以界定正确与否为唯一目标,结果仍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师应采取何种策略,以使作业批改真正具有艺术性,促进学生学习呢?(1)重点面批法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一部分学生,尤其对班级中尖子生和较差生的试卷、练习或作文等作业,采取当面批改、现场解说的做法,而不以一般性的态度对待他们,也不以界定答案的正误为终极目标。大量的考评实践显示,这样做对于促进学生的正误为终极目标。大量的考评实践显示,这样做对于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是相当有效的。特级教师于漪的实践就是这样。她所教的一个学生刚进校时基础很差,每次作文竟然写不上三四百字,且意思纠缠不清,错别字接二连三。针对这一情况,于漪采取了重点面批这一艺术性的批改策略,每一次作文后,她就将这位同学叫来,给他面批。这样经过多次,这个学生的作文便开始有了明显的起色,以至于毕业时也能写出四五千字文理通顺的文章来了。重点面批这一艺术性批改策略对于促进尖子生的学习同样非常必要。因为在前后左右的一片赞扬声中,许多学习一贯拔尖、成绩向来优异的尖子生,容易滋生自满心理,看不清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当面批改、响锣重敲的做法恰能有效地消除这种隐患。(2)互改与自改法这里的互改,主要是指让同桌同学或前后同学相互交换各自的练习、作文及至试卷,并对对方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而所谓自改,则是让每个学生都来扮演教师的角色,以批判者的眼光来严格地审查和评估自己作业的正误与优劣。实践显示,这两种艺术性的作业批改策略,亦有其独特的优化教学的功能。每个学生的批改材料只有一份,加上他们的负责精神,又往往能在一定意义上进行比教师更为细致的批改。他们常常会就作业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乃至符号提出质疑、反复琢磨。又如学生学习中常有的马虎大意、缺乏自我检测习惯的问题,亦为不少教师所烦恼。而自改法的经常运用,往往有益于学生这种习惯的形成。当然,互改和自改这一策略的实施也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时须注意学生的优差搭配问题,尤其要防止两个差生搭挡互改作业的情况;同时还要重视批改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以使学生真正有效地投入作业的互改和自改过程。(3)二次计分法在评价学生作业的问题上,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教师经过一番审阅和批改,然后给予一次性的成绩,或者再配以结论性的评语,工作便算完结。因此,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撰写评语认认真真,而学生对作业成绩尤其是书面评语只是一看了之,甚至看也不看,根本不按评语去思考和改正,以至于陷入作业屡做,错误屡犯,学习进步缓慢这样的不良循环。二次计分摒弃以往那种一次性评分的做法,而由教师对学生的试卷、练习及作业先打一个基本成绩,并配以切中要害、恰如其分的评语;然后将作业发还学生,要求他们对照评语,深刻反思自己的作业过程,认真修改已做的有关作业;如果达到要求,便追加成绩,否则便不给加分。事实表明,二次计分这种艺术性策略的实施,一方面能有效地纠正学生对评语只看不行动的不良态度,调动他们及时修改自己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仔细检测作业过程、自觉优化作业思路等良好习惯。(4)分层批语法即将惯常的一次性批语改为分步进行的两次性评价。第一步为原则性评价——概括地指出作业中存在的有关缺陷,要求学生以此为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界定自己作业中具体问题的所在;第二步为具体性批语——在学生思有所得但不充分、不准确或百思不得其解后,给他们以具体细致的问题指点和方法咨询,引导他们将自己先前的想法与教师所供的“答案”做一番比较,看看哪些问题自己想到了且较深刻,哪些问题没有想到或想得不够周到。分层批语的侧重点,在于确保作业评语的思考性,它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机会,并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