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岛国,国王对到岛国的外人有一个规定:凡是说假话的人都被处死。但真话和假话的判定是这个国王说了算,所以是否会被国王处死,要看的是国王的心情。国王心情不好时,会认为所有的话都是假话,国王高兴时,可能认为所有的话都是真的。但有一个聪明的人说了一句话,使得国王没有办法处死这个人。这句话是:“我肯定会被处死的。”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如果认为是假的,那么这个人是不会被处死的,因为“我肯定会被处死的”是错误的;如果认为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根据国王的规定,说真话的人不会被处死的。逻辑与语文学习一.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ab全同关系a包含关系bbaabab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写作中的运用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例:1.班长工作很模范。2.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模范”是名词,此处误用动词。“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等,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因此“模范”应改为“积极”“认真”。“一度”副词误用为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应改为“一度做过”。3.一盏盏灯光闪耀。4.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一盏盏”不能修饰“灯光”,应改为“一盏盏明灯”。“迅速”是形容词,此处无用为名词,应改为“速度”。二.词语搭配恰当性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的不准确,使人不明其意。例:1.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2.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3.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4.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但“深厚”不行,应改为“深刻”。“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学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二.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不仅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语句还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满山遍野都是杜鹃”这个语句既可多看作对花的描述,也可以看作对鸟的描述。这是由语言的多义性导致的。又如“一个学生画展开幕了”既可表达以某特定学生为作者的画展开幕这一事件,又可表达某个以学生(不止一位)为作者的画展开幕了这样的不同事件。这是由语句结构的歧义性导致的。正由于命题与陈述句的上述区别,我们有必要将二者区分开来。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往往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是完全相反的,如:“你真行啊”,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称赞、夸奖你能干、聪明、有办法、事情办的好等等,但是也可以赋予它含意完全相反的潜台词,说你愚蠢、无能、干出这样差劲的事情、把事全办糟了等等,其真正的动机是嘲讽、讥笑、责备、斥责。说话的动机、意图不同,其潜台词也就不同。表达潜台词,可以利用演员的全部表现手段,面部表情、手势、语调、语气等,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三.判断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1.中国哟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2.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3.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张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