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析•2010年高考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分析•2011年高考复习建议20102010年高考试题特点年高考试题特点今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二年高考。从整卷看,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命题遵循“顺应课改,稳步推进”的渐进改革原则和要求,题目设置科学、规范,没有出现偏题、怪题;有机融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培养目标,重视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当控制试题难度,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全卷共四个大题,26个小题。与2009年卷相比,客观题减少而主观题增加。试卷结构和形式与参考卷基本一样,考生不会感到陌生。试卷的特点可用生活化、文化味、创新性作概括。生活化今年的浙江卷与往年一样,语言文字应用的语料涉及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象棋人机大战、地沟油、短信诈骗、文化遗址保护、世博园零碳馆等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学阅读题语料选用当代散文《静流》,叙述一对父子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再到理解信任的故事,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喜怒哀乐,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活学生生活积淀和生命体验,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海报是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文体,撰写海报是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今年的浙江卷结合语言文字应用考查海报内容的撰写,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精神。“文化反哺”是新近引发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发生在中学生身边的普遍现象。今年的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发展,思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总之,这份试卷处处都在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让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人类,接通大千世界。文化味注重人文性、文化味,是浙江卷一直追求的命题风格,而这种风格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在语料的选择与题干的设置方面都特别注重文化元素,这对激发考生的解题欲望,促进语文素质教育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三道语用题内容涉及“五四新文化”、汉字拆拼、海报撰写,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虽然考查的是语言压缩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明和得体,但是,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写不出漂亮的答案来的。实用文阅读题采用社科类文本,凸现文化艺术元素。文章阐述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的话题,涉及山水画、花鸟画、园林、盆景等多种艺术样式及“卧游”、“天人合一”等多种艺术概念,其间还引用大量诗文,内涵深厚,情韵流动。作文题的“文化反哺”则清楚表明了文化导向。总之,浙江卷追求文化品位,对考生的阅读视野、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创新性今年浙江卷的总体格局和难度要求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命题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但是,稳定中也有创新,体现渐进改革的精神。首先,顺应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总体命题趋势,减少了两个选择题,而改为简答题和断句题,能够更加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其次,文学类文本阅读告别连续多年的外国小说文本,选用当代作家的散文;文言文阅读则回归史传体文本的传统,材料出自《魏书·胡叟传》。阅读题选料的变化启示我们:文本原本丰富多彩,文本阅读可以偏好但不能偏废。再次,许多题型颇具创意。如“拆拼汉字”题,看似文字游戏,但能考查考生对汉字构造特点的把握,激发学生想象和感受母语的神奇和美丽。《论语》阅读题一改目前各地模拟卷所普遍采用的同一话题、两则并用及成语概括的单一模式,另辟蹊径,选取欧阳修《朋党论》的名句,要求从《论语》中找出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并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着重考查对儒学精髓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课程目标。作文题采用了材料加标题的题型,可称之为有限命题作文。标题“角色转换之间”具有开放特征,留给考生更多联想和发挥的空间,有利于调动考生的阅读积淀和生活体验,而“文化反哺”材料则起到导向和限制的作用。开放中有所约束,灵活中有所规范,既有利于考生张扬个性,又能有效地避免宿构,真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