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了解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8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开阔视野新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①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②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③新颖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④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第二部分(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是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2.疑难探究(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首先,用倒装句式突出了“别了”的内涵;其次,运用借代修辞格,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更深层的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2)“最后一次”“最后时刻”连用两个“最后”怎么理解?“最后”一词,表明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港督的交接,英国米字旗再也不会在此升起,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这是值得庆贺的政治大事。着墨不多,意义深远。(3)导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三是特别突出了英国告别仪式的高潮,引人注目。(4)“日落余音”怎么理解?为什么加引号?英国曾经占领了广大的殖民地,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这都有阳光照耀。现在香港回归,英殖民地统治权力的太阳落了,故称“日落余音”,加引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5)如何理解“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的内含?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的心情。(6)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