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管教》读后感《勇于管教》这本书它初版于1970年,在美国销售超过300万册,是20世纪欧美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1972年入选50本美国白宫图书馆特别陈列图书。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美国爱家协会的创建人和董事长,爱家协会致力于家庭的保护,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家庭机构。全球每天有2亿多人通过7500家电台收听杜博士广播节目。因为1970年杜布森博士写《勇于管教》一书时,美国年轻一代父母在育儿问题上正困惑不解、手足无措。而各种家庭教育观点泛滥,甚至互相冲击,因此,书中明确提出来:“有些专家认为品格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杜博士反对这样的观点。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现今时代,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与优秀品质在社会中共存,父母若单凭愿望和运气期待孩子拥有良好品行,那是不可能的。放任的教养方法,不仅是失败的,更是一场灾难。”之所以在这里将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出来,并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是因为从教这么多年,我发现我们有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误区,真的需要认真读读这本书。这本书有一个可能是编者给的副标题——爱与管教的平衡,而在书的序中,鹿永建用了一个题目为《纯粹的爱与坚定的管教》来解读这本书。我想,聪明的读者从这两个题目中,或许就能明白这本书的主题了。因此我说,这本书对于那些溺爱孩子和对孩子过于冷漠或是残酷、抑或对孩子管教不当的家长来说,都是很好的必读书。因为书中精彩论点很多,我只能选取其一二来谈一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杜博士讲:“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孩子早期对父母权威的看法,将第1页共4页成为他今后对学校管理者、执法人员、雇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态度的基础。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将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反映。”这让我想起我看到的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无可奈何: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无动于衷,不管家长怎样哄或是威胁利诱,孩子仍一味哭闹或是我行我素。这难道不就反映出家长在孩子面前毫无权威可言,孩子一点都不尊重家长么。这样的家长怎会培养出好品质的孩子呢。有的老师也如此,她(他)的要求学生的,学生不做,她(他)毫无办法。究其原因何在呢。不就是没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应有的权威么。学生不尊重你,当然不会听你的了。杜博士谈到他母亲对他的管教印象深刻,他说:“她(母亲)非常容忍我的孩子气,而且通情达理。如果我放学回家晚了,只要有合理的原因,就不会受到批评。如果我没有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她就会和我一起坐下来,共同制定一个未来行动计划。唯有一件事,她非常严格,那就是她不能容忍无礼。因为她知道,顶嘴和粗鲁无礼的话是孩子挑战父母最有利的武器,对此事绝不能姑息的。”对于孩子挑战父母,杜博士举了大量的事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他说;“这些在早期对抗中失败的父母将很难在以后的冲突中取胜。无论是由于软弱、劳累还是繁忙,这些父母所犯错误的代价都是惨重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烦恼接踵而至。如果你不能让一个5岁的孩子捡起他的玩具,那么,你也不可能对一个正值人生最为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有更多的控制。”当然,在父母与孩子有了冲突的对抗中,杜博士还是提示父母:“如果父母能够学会仔细聆听孩子,孩子就会告诉父母他们在想什么。只有当父母掌握了这些能力时,他们才能摆脱黑暗中无谓的摸索。”“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杜博士提出:“如果让孩子感到无论他想要什么,无论什么时候想要,他都有权得到,那么,这种感觉将无法使孩子拥有感恩之心。”“当你给予他过多的时候,其实是剥夺了他的某些乐趣。”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想想小时候,想要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还有的不知道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到,而当得到时,那种欢欣与珍惜真的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可现在的孩子,有多少对礼物感到第2页共4页很珍惜的。新鲜一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