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出路纪录片观后感生而贫穷,你会这样面对自己的一个未来的选择。是不甘还是放弃。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是坚定一条路走下去,还是听从别人的想法走下去。或许看完这部郑琼导演的出路纪录片,你会思考接下去的人生该怎么走了。以下是出路纪录片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1、从导演的角度去想,郑琼导演选择这三个典型人物,一定与她自身息息相关。经了解,郑琼导演经历三次高考复读,后辗转来到北京打拼寻找出路,后又有机会观摩到世界各地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有所触发,创办了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一步步为纪录片的发行上映打开更多的门和窗,为了使大家欣赏到这些纪录片及其带来的震撼、力量与美,倾其所有。不仅如此,这三个人物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的一些社会现状。大山里的娃娃马百娟从小憧憬好好学习去北京上大学赚钱养家吃饱饭,但视野的局限和背景环境的影响,她永远地困在了那个空旷的山沟沟;徐佳,高三复读生终考上大学、结婚、工作、养家,走着一条大家普遍认为理应如此的道理,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袁晗寒,北京人,优渥的家庭环境给她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辍学、开酒吧、留学、实习hellip;hellip;活得很任性,一直在对抗无聊,一直在寻找有趣,依然不知道路在何方。2、许多观众看罢都会想到阶级固化这个概念,诚然,早有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记录了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级的数十个孩子的成长,结果不禁令人深思。而如今,这种现象愈加明显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做过一项研究,揭露出一个非常残酷但又很真实的现象:超过50%的教育精英都是来自各地区的有产知识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还有,刘强东曾经在《开讲啦》上面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给人民大学捐了1000多万,他对人大那边负责这件事情的人说,这钱重点是第1页共4页要给那些家里穷的,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可是过了两年他突然发现这个助学金竟然一点都不好发,申请的人非常少。刘强东找到人大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能够上人大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少。所以你和名校学生的差距,不是从大学开始的,也不是从高中开始的,而是从出生开始的。看了高考状元的几篇报道,感慨: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头越来越难了。一个看似公平的高考考场上,拼的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和认真,拼的不只是三年时间的坚持,拼的是父母的学历、背景和见识,还有重点学校的名师和教育资源。纵观《出路》中这三个人物的生活差距,会发现,这不是三个孩子的差距,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是父母几代人的差距。最怕的不仅仅是你没有机会,而是你失去了选择的权利。3、但是回到片名《出路》,什么是出路。出路在哪里。导演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引导观众去思考这个命题。在物欲横流和社交媒体轰炸的这个时代里,大家普遍认为,有钱、有权,就是理想的生活。确实,金钱和权力能够带给人们物质上的富裕和虚荣心的满足,但是如果问一个人你快乐吗。他也不一定能够给出答案。就像《出路》中的三个人物,各有各的烦恼和困惑:马百娟只想要吃得饱饭养得起家,解决物质上的温饱问题;徐佳要为了父母为了妻子为了家庭扛起生活的重担;袁晗寒也许无温饱之忧,但精神的空虚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而我们看到这些人物的命运,也就像看到了世间万千人类的生存现状,也会些许找到自己对应的影子,也能够稍微理解,这些因果的关系链条。我想,郑琼导演也是希望透过这部纪录片,使观众,我们能够对世界上每一个人类的不同处境都抱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就像国外大大小小的优秀纪录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生,而我们对于他们更加了解,就会更加包容,对于世界来说,渺小的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和不解,也有许多禁锢需要被打破,纪录片是一种形式,还有更多别的形式也在为此付出努力。纵使人性与社会的种种,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世间就能多一些美好罢。社会阶级、阶层固然客观存在,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待第2页共4页它的态度,最怕的是那些底层人民生活窘迫还得不到世人的尊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曾于暑期去美国交流学习,也游遍了美国的中部城市、东海岸和西海岸,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部大农村的人们,虽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