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一、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009年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走势逐渐回暖,世界经济从风险频发的危机时期向后危机时期过渡。具体表现为第一,金融市场危机和恐慌情绪得到明显缓解。欧美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政府担保债券融资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破产风险以及机构间交易违约风险均大幅降低,金融投资者风险厌恶和恐慌情绪显著改善;第二,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2010年一季度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大部分市场分析机构均上调了对全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第三,各国政府对于本国经济的政策支持已从经济救援转向致力于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种种迹象表明,后金融危机时期是决定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大经济体未来竞争前景的关键时期,只有在此期间深刻总结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制度、体制问题,并进行深彻、行之有效的变革,才能够夯实基础,为我国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银行监管对于维护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优化资金配置、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层矛盾远未解决,伴随高风险的金融混业经营快速发展的后金融危机时期背景下探讨我国银行监管问题,查找我国银行监管的薄弱环节,探索强化银行监管的途径和办法,对于完善监管措施,堵塞监管漏洞,促进金融安全,保障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外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的研究状况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监管改革蓝图,2009年6月17日,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题为“金融监管改革:新的基础”的金融监管白皮书,其核心思路是将金融监管的权利收缩到少数几个机构手里,尤其是美联储将成为具有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监管权力的唯一机构,这有利于美国政府更加及时地发现金融市场上的异动,从而更加及时地防范与应对潜在危机。同时,美国政府力排众议,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加强监管。无论是创建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以甄别系统性风险,还是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风险拨备管理,都有助于美国政府更好地管理系统性风险,同时遏制具有“大而不倒”预期的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倾向。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各国政府在经历了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银行监管问题又给予了重新关注,但与30年代的全面管制有所区别的是,自由主义并没有被彻底抛弃,各国在银行监管方面开始寻求安全与效率的平衡,监管理论的发展在此期间得到深化,逐渐从自由主义和政府监管的单项选择阶段进化到更加注重对于监管度的把握方面。(二)国内的研究状况贺强在《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2008)一文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任重道远。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与作用下,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由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的有效性也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需要关注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各种状况,从而审慎作出决策。王秀华在《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及我国的监管走向》(2010)一文中指出,金融危机引发的监管改革标志着经济繁荣时期“轻度监管”政策的结束,“逆周期”监管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监管体系一直以来坚持“超前”监管原则,不过仍有可能选择借鉴欧美在监管手段及标准,监管内容,国际监管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姚斌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探讨》一文中写道,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深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脚步不断加快,中国的金融行业也一步步走向开放,金融监管不仅要面对本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和金融市场。另外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监管从监管风险、监管成本、监管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更有的挑战。因此,改变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中不合理的成分,增加金融监管体制中新的东西就成为摆在中国监管机构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苟先茂在《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