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发展专题研讨班学习心得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历来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工作和发展残疾人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省残联副理事长张志超在发言中指出,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残疾人事业单列一章写入规划,国务院在2012年7月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行政法规,标志着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不仅有助于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权益,而且将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进一步提升城乡宜居质量和人文环境。这都是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的充分体现。二,各级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XX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工程列入其中,残疾人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事业的实现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关注残疾人事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之一。三,要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要尊重关心残疾人,要学习西方国家对残疾人权益保障所做的工作,加强无障碍工程的整体推进。市政府副市长吴霁雯指出,我市现有残疾人48.05万,已占全市总人口的5.92%,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包括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等)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生活,参与残疾人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切实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中国残联的陈新民主任、马玉娥主任及各高校教授分别从民生、法律、社会现状等方面讲解了残疾人方面的知识,令我们受益匪浅。我国于1990年建立残疾人保障法,于2008年进第1页共21页行修订,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既强调人权,又强调发展残疾人事业;既强调平等,又强调扶助;既强调特殊性,又强调融入社会;既强调政府主导,又强调广泛参与;既强调可操作性,又为地方留有一定的空间;既强调适应国情,又注重借鉴国际经验,这更加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与与时俱进的精神。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1万余名残疾儿童得到国家资助。教育部、中国残联共同建立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通报制度,首次通报2011年度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82834名,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建设规划”,支持特殊高等师范教育院校、残疾人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建设。手语和盲文研究首次列入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展“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国家通用盲文标准”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残疾人就业规模保持稳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举办了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和“就业援助月”活动。实施了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实名制统计管理。连续三年组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医资格考试,完善《盲人保健按摩管理办法》,简化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资格认定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对盲人就业的扶持。完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营造有利社会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农村残疾人扶贫显著加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未来十年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摸底调查,建立了贫困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社会扶贫力度,中组部、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残联共同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扶贫项目,开展选聘农村贫困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工作。加强扶贫政策衔接、创新扶贫方式,在促进残疾人增收、改善残疾人生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第2页共21页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活跃。中宣部、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