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诗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关于荷花的诗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朗读朗读感受感受品味品味评论评论朗读的基本要求a: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朗读的基本要求b:1、理解内容2、看到形象3、体会情感4、适当注意眼神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压缩法压缩法荷塘上是叶子。荷塘上是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涩地打着朵儿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的叶子。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的。替换法替换法方方正正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连着的叶子。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出现着些白花,有着些白花,有已经盛已经盛开开的,有的,有含苞欲放含苞欲放的的。。想象法想象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朵儿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思考1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参考:月下散步参考: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思考2:作者的行踪如何?参考2: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作者的行踪: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思考3:去荷塘和回家都要经过路上,两者的写法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1.避免重复.2.表明去了荷塘之后感情上没有什么变化.3.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结构上很简洁.思考4: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心不宁静----独处求静----无所有-----惦念江南。思考5: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时代背景:思考6: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宁静思考7: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思考8: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参考8:对象是荷塘月色。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五段写荷塘四周。行文思路1(行踪)家里----路上-----荷塘------(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