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中学生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从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来,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他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中学生阶段是学习理论应用的重点阶段。有人曾说,现代中学教育制度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这种印象,似乎高考就是一道坎,过了这道坎,就达到了既定目标;过不了这道坎,就是失败的人生。这种教育就是批评家们常说的那种“吹毛求疵的教育和制造自卑者的教育”。对于这点很多人都有切肤之痛。其实,根据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学习生涯规划的技能,对中学生正确看待学业与成就,摆脱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理论能够得到充分应用的关键。一、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纵观国内外的教育目标和方向,总结起来不外乎需要解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大关系的矛盾。采用美国教育心理学教的观点,就是要求教育能够使学生身心得到以下三大关系十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一)促进个体身心发展①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②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③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二)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①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②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的精神。③促进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④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三)正确认识自然与环境并适当运用①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②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③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仔细研究以上的技能,可以发现,其实很多技能并不是现在中学教育里就能够实现的,大多技能都是在中学课程以外的地方习得的。因此,在中学生教育阶段,教育心理学要完成的任务相当艰巨,需要引导学生懂得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课程教育则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铺路石。在以上十种技能中,有一种技能特别重要,属于总体框架式建构的系统工程,掌握了它,既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业成绩,又有助于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但也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即学生对自己中学生涯规划能力的掌握。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和实践,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学生教育和学习生涯规划的延伸,都是人生规划的组成部分。学习生涯的规划包括在高考时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潜能发展的报考志愿,甚至将影响到他今后运用于选择职业的生涯规划,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该是每一位中学教师在从事教育时应该时时牢记的教学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求知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个体的不同就预示着工作的方法、切入点的不同,某一门功课的优劣并不能即定人的一生的发展方向;一时的成功或失败都不能成为一个人将来成就的定论。有的人是“天才少年”,有的人属于“大器晚成”的,有的人平淡中有“真知灼见”,还有的最终却会“江郎才尽”。作为中学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明白为什么说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特质,帮助其认识自己,做好学习生涯的规划,并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避免因一时的考试发挥失常而产生自卑心态或其他不健康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因此,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来教会中学生分析自已的中学生生涯。二、那么,中学生如何对自己的中学生涯进行规划?为避免因“高考”的高压线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自卑者”,成为“吹毛求疵”教育方式的牺牲品,中学生应学会对自己的中学生涯进行规划,把学习作为一项阶段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来建构。如果学生能够及时做个系统的学习规划,有意识地将自身看似零散的知识与能力统合到一起,如语言技能、文字技能、算术技能、几何技能、艺术技能、动手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等,最终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从高等学校毕业出来后,同样的起跑线,有的人在工作中积累成为专家,他们的专业技能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而有的人经过几番挣扎后还是走向失败,这跟早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做科学的规划有关,就好像南辕北辙一般,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