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三、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四、教学内容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身边都是物体,那么一个物体去作用另一个物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用脚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手捏橡皮泥,可以让一块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这说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会让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以及“形状发生改变”。(课件上的一些例子)这就是我们课本上说的“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以及“发生了形变”。那么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感受到,物体与物体之间似乎有一种力量联系着,让他们彼此改变彼此。这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既然力广泛存在于物体与物体之间,我们这就来了解它的各种性质。首先针对力的定义提出几点注意。第一,我们看“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产生的”,那么如果没有物体,就不可能产生力,如果有力,那就一定是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第二,“物体与物体”至少是两个物体,如果只有一个物体存在,他就不能产生力。力既然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要产生一个力,必须要有两个物体或者以上。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换个说法,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孤立的物体不能产生力,宇宙中也不存在孤立的物体。第三,同学们来判断一个说法:我们收到地球给的重力,但是地球没有受到我们给的力。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重力是存在的,受力物体受了力,施力物体必然同时受到一个反作用力。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四,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演示,大家来判断一下,我用手推这两个物体,前面这个物体肯定是因为受到了我给的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后面这个物体有没有受到我给的推力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力的不可传递性,我给前面物体的力不能传输给后面的物体,而后面物体的运动状态之所以改变,是以为受到了前面物体所给的力。(矢量性: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加减法则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物质性:力既然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力就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相互性:孤立的物体不能产生力)像刚刚手推盒子的力需要接触才能发生,那么,力一定需要物体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吗?不一定,有些力需要直接接触才能产生,有些力则不需要。比如说磁铁的磁力,地球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1、力的三要素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所以可以绕太阳公转;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也受到月球的引力,为什么地球没有绕着月球转呢?同样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什么得到的效果却不同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它的效果就不同。用一根手指去推水杯,当手指的作用在杯子底部时,被子被推走,而作用在顶部时,杯子被推倒。可见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但是,我们在今后的解题中,绝大多数情况将物体当成质点,就不需要考虑作用点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了,因为我们已经把物体看成一个点。我们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因此,要完整的反映一个力,必须完整的反映出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单位和表示方法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描述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我们用一个力去拉弹簧测力计,那么测力计上的指数就是我们所用的这个力的大小。力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而线段要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来,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注意:在画图的时候要标出比例尺。比如课本上的图2-1-2,左上角标出一条线段表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