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上第三单元雨中交响推荐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听:广东民歌《落水天》教材分析:《落水天》是一首流传于广东客家方言地区的山歌。“落水天”即“下雨天”,这首山歌歌词朴素,表现了旧社会穷苦人遇到下雨天,没有雨伞遮雨的可怜状况。装饰音的巧妙运用,更渲染了歌曲的悲伤色彩。教学目标:1.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哼唱歌曲《落水天》,并能够自己视唱歌谱,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对山区儿童的生活有所体验,从歌曲中受到乐观情绪的感染。2.用广东方言演唱歌曲《落水天》教学重点:1、用广东方言演唱歌曲《落水天》2、引导学生比较歌曲《水花花,泥巴巴》和《落水天》这两首歌曲在情绪和内涵上的不同。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12345—54321—二.导入新课(一)舞蹈欣赏——《雨中花》1.老师提问:舞蹈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他们在踩雨)2.同学们,你们喜欢踩雨吗?我知道你们不仅喜欢踩雨,哪怕浑身湿透了还是那么勇敢地在雨中欢笑。(喜欢)3.听听歌曲中的小伙伴是不是和你们有一样的心情?三.欣赏歌曲1.同学们在“雨中”玩得真欢快!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说说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学唱的《水花花,泥巴巴》听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播放歌曲《落水天》3.带领学生读读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4.跟着录音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5.唱唱广东方言版的歌词。学生:听赏歌曲广东民歌《落水天》,读歌词,感受歌曲情绪跟录音哼唱,体会情绪,用方言唱一唱歌词四.课堂小结老师谈话:虽然是相同的关于“下雨”的内容,但是从两首歌曲中我们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唱歌曲《捉泥鳅》教学目标:1、了解4/4拍的强弱规律,并通过打击乐的配合以及自身的律动充分感知;2、学习五线谱知识,掌握附点后十六分节奏的演唱;3、能够在较熟练的视唱歌谱的基础上用轻巧、准确的声音表现歌曲。教学准备:歌曲碟片、板书歌谱、学生教材、铃鼓1个、沙球2个、响板1个教学重难点:这首歌曲的重点在于歌曲旋律的节奏和第二乐句的音准把握。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发声训练:12345432︱1—‖Lu三、复习导入:1、学生跟随老师钢琴伴奏唱《美丽的黄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美丽的黄昏下有一群小朋友在做什么呢?2、听《捉泥鳅》四、新授师:现在可以告诉我这群孩子们在做什么呢?(捉泥鳅)他们可开心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捉泥鳅。黑板上是这首歌曲的歌谱,听老师唱一唱,然后回答我两个问题:a、这首歌曲中一共有几个含有附点节奏的小节?b、你能唱出含有附点节奏的小节吗?(老师弹学生听后再唱)1、老师范唱歌谱2、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6个含有附点节奏的小节3、请会唱含附点节奏的小节的同学分别唱唱,每唱完一个小节全体学生齐唱两遍。4、学生听琴声唱含有附点节奏的小节。(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唱)师:老师完整弹奏,当弹到含有附点节奏的小节时学生唱,不含附点节奏的小节仔细看好,听着不唱。(教师弹奏的速度慢于规定速度,方便学生学唱谱)5、师生配合唱一唱师:老师唱不含附点节奏的小节,你们来唱含有附点节奏的小节,我们配合唱唱这首歌的全部旋律。6、和伴奏学生唱全部旋律。师:同学们,跟着伴奏音乐,唱一唱歌曲的全部旋律,能唱就跟着轻轻唱,不确定的部分可以听听老师或其他同学是怎么唱的。7、学生听琴声默唱歌词。8、全体学生和老师琴声唱歌词重点强调第二乐句: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mi到sol的三度学生把握不准,导致这句的后半句容易往下行唱。学生反复唱一唱此句。五、感受强弱规律师:谁告诉老师4/4拍强弱规律是什么?生:强弱次强弱师:如果要用老师这里的打击乐器来表现的话你会怎么选择呢?1、生:铃鼓——强,沙球——弱,响板——次强2、请四位学生分别使用以上三种打击乐曲为歌曲打拍子,其余学生和老师琴声唱歌曲。根据四位学生的表现情况可更换一组再来一次。3、全体学生分别用跺脚、拍腿、拍手、拍腿的方式表现4/4拍强弱规律。和着音乐伴奏,第一遍只拍不唱,第二遍边拍边唱。六、结束师:黄昏下一群孩子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