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状与策略区域活动以其独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当前幼儿园要实施《纲要》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一、目前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1.区域创设形式化教师都认识到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都想方设法且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利用桌子、书架、玩具架等,把室内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划分、布局成多个区域。但是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兴趣,教师全然不顾,造成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孩子们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2.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教师在活动区域投放的材料是凭着自己的想像、兴趣、爱好来选择,忽视了区域对象的个体差异,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兴趣多变的需要,激发不起孩子们去想像、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无程序性,每一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教育层次性不明显。二、采取的措施1.重新设置区域,使之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天地《纲要》提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要“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此,我们重新审视区域活动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进行重新创设。教师与幼儿商量,大胆让孩子们去参加区域创设,去布置活动的场所。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因此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小班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美工区、结构区、表演区、探索区等。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大班创设了建构区、认知区、棋牌区、探索区等。各班根据主题内容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这样设置,不仅是对共同性教学活动的补充、延伸,而且更能满足幼儿个性化教育,使他们在区域中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还多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使之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天地。2.多途径丰富区域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为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收集材料。途径一:亲子互动收集材料。各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主题活动开展之前,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主题需要收集的材料、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物品,丰富活动区的材料。途径二:利用教师和社区的帮助收集材料。利用教师自身及潜在的作用收集到相应的材料。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游乐,思维更为广阔,创造力进一步得到培养。3.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原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不是把材料同时一古脑儿全投进去,而是分期分批进行的。首先从区域活动的需要出发,学校为各班配置必要的成品材料,让幼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