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自适理论”部分“断章取义”与“不求甚解”的教学一、目的与要求:本讲主要介绍:中外几个主要文艺鉴赏方法学派之读者自适理论部分;参阅教材第四、五章。二、重点与难点如何实现主客体之间的完美交流。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四、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文艺作品之被确认,只能借助于良好的读者的反映,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再好的作品也是形同虚设。与文本理论提出的单向转输、读者被动接受的传输方式不同,以读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强调双向交流,强调自适或为我所用,而且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也是由读者来决定的。然而,由于读者趣味的差别,以及鉴赏目的与切入角度不同,所以也便有种种不同的方法论,我们即把它称为“读者自适理论”。讲授:1.“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亦作断章取意,是中国春秋时期即开始普遍流行的一种鉴赏方法。它要求读者不顾及全篇的意义或作品的本意,各取所需,自由取义,以明己志。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要点解析: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凤栖梧》,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对爱的无悔。若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王国维以此词最后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这样自由引申,王国维的高明自不必说。2.“不求甚解”“赋诗断章”,自由取义,为我所用,这是所有文艺鉴赏的根本原则,而且也是有别于文艺批评的明显不同之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说所谓“不求甚解”,同样也是强调不顾原作原意,唯求适己,自娱、自乐。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往往被后人曲解,以为读书可以随便马虎,囫囵吞枣,求个大概即可。其实,陶氏是位十分严肃认真的学者,他的“不求甚解”是以“会意”、“忘食”为目标的,追求以心相碰,主张要有适己会意的旨趣与对人生的真切体验。说明:本节主要“如何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互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设计的。首先,多媒体技术教学是通过文字、声音、动画、图片、图像等形式,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新颖感和惊奇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兴奋,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的运用能融图、文、声一体,在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它可以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恰当地展示教学情景,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感染下,会兴趣盎然的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