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筹莫展”到“云开雾散”----新桥学校管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原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放在学校教育中同样适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华师大著名教授陈玉昆的提出学校发展三阶段论,他指出: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是从必然走向自由。五年前的新桥学校,刚由五校合并而成,校舍是六十年代的葛化子弟学校的旧址,墙壁斑驳、电路老化,中小学共用一个渣土操场,村民经常把篮球场用作打谷场,基础设施和东湖开发区动辄上亿的新建学校相比,真是太简陋了,这样的校园,怎样打造特色文化?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周边农村子女,40%左右的都是留守儿童,贫困、学困、德困生占了全校学生的70%以上,学生养成缺失、行为习惯极差,家长把学校看做免费看管的“放牛场”,上课时间总有几十个学生在校园内外游荡,这样的学生,怎样做到规范管理?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工作习惯,不想吃苦工作,有的甚至在教学时间外出喝酒、打牌。一部分老师上下班随意,小病大养,大病长养,一休息就几年的时间,甚至长期不归。这样的老师,怎样才能凝心聚力?摆在以李文勇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面前的,是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以德治校、以法治校尚且艰难,更何谈文化立校?真是让人一筹莫展。而现在,新桥学校早已“物是人非”,校园硬件环境还是没多大变化,但学校上下团结一致、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办学业绩迅速提升、师生关系和谐经过几年的融合和打造,新桥学校的全体师生凭着一股“条件落后但人不落后,承认落后但决不甘心落后”的拼搏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在平凡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从当初的“一筹莫展”到如今的“云开雾散”,从人心浮动、局势动荡到如今的凝聚一心,新桥学校的管理有什么秘诀呢?让我们来看几组镜头,或许答案就在其中:镜头一:学校“禁白”活动进一步深入,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学生不可以用一次性碗筷,老师却能端着早点进校门?”李校长坚决地答复他们说:“禁!学生禁,老师更要禁!”从此明令禁止教师携带一次性餐具进校园。半年后,打扫包干区的学生又反映,现在没有一次性饭盒了,可是一次性筷子还是很多,很难清理。追其根源,食堂为部分忘带筷子的老师提供了一次性筷子,小学部低年级的同学也经常忘带吃饭的勺子,就在外面早餐摊点拿一次性筷子用。行政会上这变成了一个议题。有的领导说,一二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自理能力差,可不可以通融通融?有的领导说,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强制的过程,有了一次两次忘带筷子的尴尬,才会记得下次一定要带。讨论到了最后得出了结论:要求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食堂从此不再提供一次性筷子,低年级也不许用一次性筷子吃饭。李校长让总务处胡主任马上去超市采购了一批筷子,每人发一双。这天正好是11月11日,老师们都打趣,收到一份双“11”礼物,再不好意思用一次性筷子了,一个原以为很难禁止的坏习惯就这样被欣然改正了。启示:现在的教育,绝对不能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先做到;教师监督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更懂得有意识地主动监督老师,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管理。在新桥学校,校长每天带头提前到校,带头参加教研活动,带头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理念上,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创新教代会和常务代表制度,设立了校长室开放日、意见箱,营造民主、和谐、互动的组织氛围。只有放下身段,真正做到师生平等,人人平等,才能保证政令畅通,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受教。管理不是“堵”,是“疏”,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新桥的一面旗帜。“树形象,立新风,讲奉献,求实效”是指导每个新桥人做好教育的十二字方针,它始终贯穿学校管理全过程。通过量体裁衣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