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情趣阜南四小高金豹摘要:一、创设情境,培植审美情趣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情趣三、充分利用朗读引发学生感受美的情趣四、利用作文,表达美好亲情的情趣五、联系实际,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美好情趣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有美好情趣的人,他会时时发现并享受生活的乐趣。他能从一树、一花、一草、一鸟中感受生命的惊喜,怀着美好的情怀看待生活,热爱生活继而热爱生命。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也能坦然面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中一切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从而朝着自己的理想奔去,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培养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这是社会的呼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收集了历朝历代的名篇佳作,汇集了文人名士的精萃,它更集中地表现了美。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种审美情感不会自发地形成,必须靠教师进行目标明确地培养,要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下面浅谈一下我是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好情操培养的。一、创设情境,培植审美情趣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纯真的心灵,他们在认识美的事物的同时,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美好的感情和愿望。我们语文教学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等着孩子们去挖掘、去分享。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喧嚣繁华,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到古时的乡村,去感受一番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好吗?”在读完诗、理解了诗的大意之后,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得出他们已沉浸其中......然后我让同学们拿出纸和彩笔,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作画。在想象的实践中完成对这首诗的审美过程,体会诗的韵味,感受了诗人、故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于是一幅幅由绿树、青山、农舍、场圃、桑麻等意象构成的山水画呈现在大家面前,诗人和故人融于其中,留下一个淡淡的背影,而诗情却醇香满纸了。能把握这些,诗中的美也被体会出来。尽管同学们画的内容各不相同,诗中的意象也并非都在画上,但隐藏在画中。虽然他们的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审美视野也不相同,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清新自然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以后的诗词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情趣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一个无比美的世界,不仅有清新的田园风光,美丽的乡村生活,优美的草原牧歌,还有那朋友之间无以言表的真情,这些美好的生活空间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想象是审美的关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神情失落地望着友人的小船渐去渐远、消失在天的尽头。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这里我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两位大诗人临别时都说些什么?感受挚友之间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受到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三、充分利用朗读引发学生感受美的情趣语文课本中那些优美动人的散文,充满诗情、感人至深。如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特别是结尾,“我默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