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生本”的距离3月25日,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暨扬中生本教育推进会”。上午聆听了郭思乐教授的专题讲座,下午观摩了三节展示课。通过一天的学习,特别是学习的生本展示课,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生本的魅力,看到了我与生本的距离。1、生本教育让课堂大变样以前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后来教学改革,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如今的课堂,真是大变样,一节课几乎是学生在说,教师真正的退出来了,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2、生本教育让学生有乐趣在《海伦凯勒》一课中,课堂上学生研读课文,谈体会,说的那些感悟让我们教师都赞叹不已,学生的感悟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到位。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能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走上讲台向同学展示自己做出的分数,其他同学会不断的提出质疑和补充。在英语课上,虽然我听不懂,但每一名学生都一小组的形式上台进行了对话,在对话中习的新的单词,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对照生本理念,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1)平时的教学还没有真正的放手于学生,牵的还太多。有时让学生上台讲,还只是锻炼了一些成绩好,善于表达的学生。其它学生还只是被动的参与,可能这种少数学生的“生本”还没有教师讲效果好,往往是花了时间效果却不明显。(2)教师缺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没有制订一些小组竞争比赛的激励措施。所以小组合作、表现的欲望不强。同时小组合作有差异,自己优秀又能去教别人的学生不是很多,有部分学生自己虽然自己聪明,但不会去教别人。如果小组合作效果不理想,那么后进生就没有收获,只能看优生的表演。一部分中后的学生,他们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难激发的学习积极性,薄弱的学习基础都制约了小组合作,虽有多种情况出现,但我深信放手是必须的,正像黄爱华说的“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傻傻等待,他会学会依赖,你总该为学习想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