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安徽省刘萍丹8218儿童攻击产生的原因经研究主要有下面几大类原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染色体异常和47XYY和47XXY与反社会、攻击性有关。父母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多表现为攻击性。2、气质:儿童的气质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早期表现为养育困难气质的儿童,后期出现问题行为偏高。当然,在养育过程中,不排除难于养护的儿童父母负面情绪的介入,使得儿童攻击性行为加重。3、激素作用:动物界里大多雄性更具有攻击性,人类也是如此,攻击性高发的男童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往往偏高。研究表明,高睾酮水平的男性儿童比较容易不耐烦、易激惹,出现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倾向增加。4、神经递质:很多研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IAA)功能降低与冲动、攻击性行为有关。脑脊液中5-羟色胺(5-HIAA)水平降低,易出现违抗和攻击性行为。5、孕期情绪:母亲怀孕期间情绪不好,有各种疾病、早产、异常分娩与儿童易激惹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6、右脑功能失调:有明显视觉空间障碍、社会认知障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违纪。这类儿童通常有注意力集中困难、面孔识认障碍、手指触觉失认等情况。7、感觉统合失调:前庭、本体觉、触觉失调儿童易出现情绪烦恼、易激惹和攻击性行为。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有ADHD儿童常伴有品行行为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反抗和违拗比较普遍。二、心理因素1、性心理矛盾: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这里佛洛一德指的“性”与一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接触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所以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与“性”有关,他依据本能力量“里比多”的成熟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期发生兴趣,性器期成了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个阶段的男女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并认为儿童开始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2、性格特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征。3、需求不满足:对于正常需要长期压抑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时而产生弥漫性焦虑和攻击性行为,这包括儿童自我发展、亲密、少受限制等等的需求。4、情商水平:心理缺乏“解读和觉察”他人心里活动,如隐喻、无恶意的玩笑、幽默、表情、情感活动等容易产生急躁、易激惹、攻击性行为。5、自我意识:自尊水平、自我评价低,常被忽略,被负性评价包围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6、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三、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社会经济状况等。2、养育方式: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放任、民主还是溺爱的会对儿童造成不同的影响,专制、溺爱和放任的均有可能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特别是溺爱,父母容易以不正常的爱剥夺孩子成长的心灵需要,,容易对儿童不当需求的放纵、不良行为的负强化,包括攻击性行为的放纵和负强化。3、社会因素: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宣传的暴力容易让儿童模仿,特别是儿童常看的动画片、漫画书集极容易让孩子模仿暴力和攻击行为。4、朋辈影响:儿童容易受同伴和长辈的影响,如果同伴或者长辈有攻击性行为则容易跟随同化,并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后在替代性基础上发生直接经验那里来的。5、“标签”作用:儿童一旦有数次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