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但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是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者的有效引领。教法指导: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以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想像为主,全员参与,大胆质疑;二是以课文插图为辅助手段,看图学文,读文看图,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无穷魅力:三是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以此达到背诵积累及写作训练的目的。四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设计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在这无边的荒芜的黄色之中,有一条绿色生命线----“丝绸之路”。这条细细的绿色之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系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和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佛经和基督教从这里走入中国。在这条绿色的文明通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明珠,它就是敦煌——2、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读句子)3、通过上课堂的学习,你知道敦煌莫高窟为什么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二、走近“彩塑壁画”,领略魅力。1、(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⑴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承上的部分是——;启下的部分是——。2、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交流:我们先来欣赏彩塑的精妙绝伦。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注意?(可结合资料说)(1)“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神态的?指导朗读: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2)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看!——(视频:莫高窟彩塑图片)你能用“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3)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4、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⑴再读过渡句:哪个词可以看出“宏伟”⑵“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⑶相当于15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5、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1)壁画内容:用心读,大胆想象,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