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祈祷”专题分析专题整体解读在你翻开这一页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有无辜的人在流血,非正义的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九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本专题学习要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板块解说遭遇战争板块此板块共两篇文章,《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卫国战争时期,共有700万苏军官兵被俘,倍受虐待与屠杀,而即使逃回,也不受信任。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这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苏军阵地。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民的生活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但也是试图淡忘战争造成的不幸。转折也就在此时出现:索科洛夫领养了孤儿凡尼亚。小说通过索科洛夫的故事,表现了灾难给人带来了不幸,可是俄罗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能够直面一切苦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德国作家伯尔的作品。小说写一个德国伤兵的故事,让他在受伤后来到临时改为伤兵医院的母校,在昏昏沉沉中看到读书时种种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借以表现战争的残酷,被战争败坏的一代青年的无奈,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问题探讨:1.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2.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1问题探讨(一)整体认知请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几个问题:1.“我”是谁?2.“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3.“我”是不是在母校?(二)探究释疑4.“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最终是缘“我”在三个月前用六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才得到真正确认。研讨:(1)请你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分析: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确认是母校后,我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2)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其一: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确认”?其二: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5.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可谓“英勇无比”,那么“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我”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附《一个人的遭遇》“问题探讨”参考答案:1.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2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2.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