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沙漠里的鸵鸟已经是初三下学期了!我的女儿竟然异常“迷恋”上了弹琴、绘画、赛车、足球,淡漠的是对学习的热情和投入:上课经常随便讲话,有时不交作业,默写总不过关,成绩很不稳定……老师既担心又恼怒。她在周记中写道:我喜欢悠闲自得的日子,干自己想干的事……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她分明在逃避学习的重压,升学的烦恼!我不由得想起沙漠中的鸵鸟在面临威胁时,将头插进沙堆中以为这样就能忘却烦恼、恐惧,避过灾难,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表现,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看来,鸵鸟似的女儿不是真正的迷恋赛车、足球,而是在逃避、退缩中暂时“享受”着快乐、悠闲和刺激,可一旦回到现实中,得到的恐怕尽是空虚、不安、焦虑和沮丧。我对她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心理辅导。1.纠正非理性的观念问她:可以不上学?不做作业?不中考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不能,与其抱怨、害怕、逃避,不如正视它!面对肩负的责任,只有做好它,享受艰苦的学习生活!才能解决好问题。2.利用片段时间励志精心准备一些励志故事,在茶余饭后介绍给她,使她明白学习就好比蝉儿“蜕壳”,经过无数的挣扎,才会有“生命”的飞跃,挣扎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是突破学习障碍的过程。淡化或省略了这一艰苦、有时是枯燥的过程就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对学习的敬重以及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态度、不懈的努力可以将学习做到极致。基础教育期是勤勉形成的关键期,这种积极进取之心比结果本身更有价值,对她将来的发展是重要的。3.指导制定计划、措施、目标并督促完成计划中对东西的有序摆放,时间的有效管理,对上课、作业及检测的要求和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伴有奖惩措施。计划、措施、目标制定后,关键是督促其严格执行,履行的过程就是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过程。经过不懈的坚持,积极的心理暗示,效果是明显的:她开始否定和嘲笑自己的逃避心理,勤奋多了,责任感加强了,成绩很快回升。4.密切家校联系期间,我每周去两次学校,了解她在学校的详细情况,争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这样辅导更有针对性,利于更好地督促其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处理好师生关系。5.以身作则父母有追求,能拼搏,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成长,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几个月后,女儿考取了重点中学的强化班,与那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在一起!他们远大的理想、严谨的学风深深地感染着她也因为自己积极的态度,才使她拥有了良好的求学环境,她很欣慰,也很感激,下决心要好好珍惜,不能再做沙漠里的鸵鸟。曹松荷2005-11-12